董绍俊 院士
董绍俊 院士 | |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 |
房间号:无机分析楼203 | |
电话:0431-85262101 | |
传真: | |
E-mail:dongsj@ciac.ac.cn |
教育和工作经历 1952年9月 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化学系, 分配至中国科学院 1952年9-12月, 中国科学院沈阳检验所, 筹建工作 1952年12月末, 分配至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1952年-1959年, 研究实习员 1960年-1977年, 助理研究员 1978年-1985年, 副研究员(1984年-1991年任电分析化学研究室(28室)主任 1986年- 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1989年-1998,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电分析化学开放研究实验室主任, 1999年后任学委会副主任; 1999年 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2002年任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委会顾问 1981年10-11月 日本东北大学, 访问学者 1982年9月-1984年1月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 访问学者 |
学术兼职 2005年-2011年,《Chem. Comm.》ADVISORY BOARD 2003年-至今,《分析化学》顾问 1994年-2011年,《电化学》编委 1993年-至今,《分析科学学报》顾问 2004年-至今,《应用化学》顾问 1991年-至今,《化学传感器》中国化学会专业委员会,顾问 1996年-至今,河南大学兼职教授 2001年-至今,华东理工大学兼职教授 2010年-至今,中南大学,名誉教授 2009年-至今,发光与实时分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南大学),第一届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2010年-2014年,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三届学术委员会,顾问 |
主要荣誉 1999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1988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排名第一 1999年全国先进女职工 2003年2月获第十六届霍拉子米国际科学奖一等奖(伊朗总统哈塔米授奖) 200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一名 200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二 2004年、2007年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排名第一; 2015年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排名第二 2004年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二等奖,排名第一 2006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 2015年中国化学会首届中国女分析化学家奖 2015年中国化学会电化学委员会最高学术奖励第二届中国电化学成就奖 |
研究资助 |
国家973,863的重大、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 |
国际合作 |
1988年起先后与美国 T. M. Cotton 教授(Iowa大学);美国 W. R. Heineman 教授(Cincinnati大学);法国 R. Guilard 教授(Dijon大学);美国 T. Kuwana 教授(Kansas大学);德国 W. Gopel 教授(Türbingen大学);德国 K. Cammann 教授(Münster大学);瑞士 U. E. Spichiger-Keller 教授(ETH Zurich);瑞典Lo Gorton 教授(Lund大学);日本 M. Watanabe 教授(Yamanashi大学);芬兰 A. Ivaska教授(Abo学院大学);法国 S. Cosnier 教授(Joseph Fourier Grenoble大学);澳大利亚Zhao Huijun教授 (Griffith大学) 以及意大利 M.Mascini 教授 (Firenza大学)等实验室合作研究。与香港地区的合作研究有:R. Renneberg 教授(香港科技大学);K. Y. Wong 教授(香港理工大学);Martin M. F. Choi 博士(香港浸会大学)等 |
研究方向 |
功能界面电化学,光谱电化学,生物电化学和传感器 |
代表性研究成果介绍 1.石墨烯,一个新型的二维纳米材料(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展现了独特的光学、电子、磁学、热学和机械属性并因此在不同的技术领域展现了重要的应用前景。由于其廉价、大规模以及高质量的可控合成,而且基于石墨烯的纳米材料的性能可以比拟甚至优于碳纳米管,因此在过去几年中,研究石墨烯的物理、化学、材料、生物和相关的交叉学科也处于全盛时期。在这篇综述中,我们主要从化学和材料的角度重点阐述了石墨烯近年来在合成、分子工程、薄膜、杂化材料、能源以及分析应用所取得的进展。同时我们也提出未来石墨烯纳米材料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最后对其发展趋势作了展望。(Chem. Soc. Rev., 2011, 40, 2644-2672) 有关石墨烯纳米材料的重要研究应用领域示意 2.将生物体与电子基本单元相结合制备生物电子器件,不仅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而且应用潜力巨大。科学家们已制备了用于分析的生物传感器,组装了生物燃料电池和基于生物分子的仪器,发展了用于信息处理的生物计算体系。本文中评述了,我们近年来在生物电化学界面工程领域构筑一些重要生物电子器件(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生物燃料电池以及自供电逻辑生物传感器)的工作及进展。生物电化学界面工程为设计和构筑电化学传感器、生物燃料电池和自供电逻辑生物传感器提供了简单有效的途径,这将为具有创造性和可实际应用的生物电子器件的发展提供重要基础,同时进一步引起对新颖界面工程应用的探索以及创新构筑理念或方法的重视。(Acc. Chem. Res., 2011, 44, 1232–1243) 基于生物分子组装生物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示 |
主要代表性论文 发表SCI收录论文1,000余篇,论文被他引5万4千多次,h-指数113(现大陆h指数超百的共有12名)。获国家自然科学奖3项和省部级奖10项,国际奖1项。出版专著、专论16部/册,获授权发明专利60多项。被聘为美、法、日三所大学的客座教授,为6种国际学术刊物(Chem. Commun., Electrochem. Commun., Biosens & Bioelectron, Bioelectrochemistry, Talanta等)的编委和顾问编委。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大会、专题和邀请报告100多次,在26个国家及香港和台湾地区讲学,报告100多次。迄今连续4次跨14年获选全球高引用科学家(2002-2012),(2003-2013),(2004-2014)和(2005-2015)。
13. 董绍俊(Shaojun Dong),车广礼, 谢远武,化学修饰电极(Chemically Modified Electrodes),科学出版社(Science Press),1995(第一版First edition),2003(修订版Revision edition),北京(Beijing) |
研究组人员概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