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孜孜耕耘奉献科学事业,累累硕果报效祖国人民”。半个多世纪以来,董绍俊把满腔的热血全部倾注在对祖国的无限依恋和对科学的执着追求上。在分析化学、电化学、电分析化学、生物电化学、光谱电化学、纳米界面电化学、稀土化学以及固体化学等领域中,废寝忘食、锲而不舍地跋涉着、耕耘着,现在回头望去,身后已是金黄的一片!
董绍俊研究员获得了国家和省部级奖13项,国际奖1项,及学会奖1项:“化学修饰电极的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988年,排名第一);“功能化电极界面的研究-从化学修饰到自组装”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7年,一名);“电化学发光及其毛细管电泳联用的分析方法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9年,排名第二);“化学修饰电极”获中科院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87年,排名第一);“不稳定体系电催化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氧的电催化还原”, 获中科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1993年,排名第一);“光透光谱电化学研究”获中科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1995年,排名第一);“电极表面的修饰、表征和功能”获中科院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1997年,排名第一);“络合物极谱电极过程研究及其新方法”获中科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1989年,排名第二);“扫描探针显微技术在电化学和生命科学中的基础研究”获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03年,排名第四);“功能化电极界面的研究-从化学修饰到自组装”获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04年,排名第一);“电化学发光,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及电化学检测的研究”获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05年,排名第二);“水质自动检测系统关键技术及集成化研究”获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06年,排名第三);“模拟生物膜和生物传感器的电化学研究”获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07年,排名第一);“自组装和纳米组装技术用于催化氧还原检测氧“获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CAIA奖)二等奖(2004年, 排名第一)。还有“电分析化学的基础研究”她个人获第十六届霍拉子米国际科学奖(16th Khwarizmi Award)一等奖,伊朗总统哈塔米亲自为董绍俊授奖(2003年2月3日,德黑兰,伊朗),中国驻伊朗大使也专此致电祝贺。
出版专著《化学修饰电极》和《光谱电化学方法-理论和应用》共两部,《化学修饰电极》一书被列入中科院研究生教材。出版国内丛书中专论4章/册,国外丛书中专论10章/册(分别在美国和英国和瑞士出版)。发表研究论文980多篇;1982-2010年SCI收录检索817篇,论文被引用16347次,平均每篇引用20.01次,H-指数达57。据美国ISI报告,1993-1997和1993-2005年间,董绍俊在国际电化学杂志发表论文世界前100名中分别名列榜首和位居第三。另据国家科委信息中心公布,1997年董绍俊发表国际论文被引用篇数全国排名第二。申报授权发明专利60项。这些论著和专利,凝结着董绍俊津津的汗水和满腔的心血,是她五十多年不懈攀登、奋力创新的结晶。
多年来,董绍俊把教书育人,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培养后继人才作为自己神圣的使命。在学生心目中,董绍俊不仅是长者、导师,更象亲人。她指导学生要求严格,激励进取,在学生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她能及时给予开导和帮助;在科研上狠抓学生的基本功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工作能力,尤其重视学生实事求是、严谨治学的学风培养。她教导学生要能坐得住冷板凳,排除种种干扰和诱惑,要有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一心一意搞科研。许多已毕业的学生以不同方式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如有的学生写到:“在国外呆过三个实验室了,发现您的组是名符其实的国际一流实验室,在那里有好的条件和环境,更重要的是有您的特有的科研精神和对学生的管理模式,这些对提高我们的能力、扩大知识面和以后的工作非常重要。”“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至今,她已培养了100多名研究生(还有联合培养的德国、瑞士、瑞典外国留学生3人)。其中,已有70人获博士学位,28人获硕士学位。还有14名博士后,13人已出站。在她培养的研究生中,有3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人获中科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4人获中科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10人获优秀奖,17人获各类冠名奖;1人获必和必拓奖学金(澳大利亚BHP-Billiton);1人被国家选派参加第56届林岛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56th Meeting of Nobel Prize Winners in Lindau, Germany)。博士后中1人获全国优秀博士后论文奖。董绍俊先后7次被评为“中科院优秀研究生导师”,近年3次获冠名奖教金。2006年被国家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2008年被中科院评为“杰出贡献指导教师”;2010年董绍俊获必和必拓导师科研奖(澳大利亚 BHP-Billiton)。
岁月如梭催人老,她倾心培养的科技英才已是桃李争艳,姹紫嫣红了!
祖国和人民没有忘记这位不懈攀登、开拓创新,贡献卓越的科学家。80年代以来,她多次被评为“先进室主任”,1960年被评为“吉林省青年红旗突击手”;1986年被评为“吉林省三八红旗手”;1988年获“振兴吉林二等功”;1990年被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1993年获“吉林英才奖”;1996被授予“长春市蒋筑英杯十佳个人”称号;1998年被选为“吉林省首批省管优秀专家”;1999年全国总工会授予她“全国先进女职工”荣誉称号;2002年获中科院长春应化所进入知识创新后的最高奖-“吴学周奖”。
董绍俊虽已年逾古稀,但她身体健康,精神矍铄,她不仅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七五”至“十一五”重大、重点、面上基金,国家“十五”仪器攻关及国家“973”、“863”项目、课题的负责人,还是国家“中国和芬兰”、“中国和澳大利亚”国际合作基金重大项目的中方负责人。目前,她正带领科技人员和学生们向新的科学高峰攀登。我们在祝愿她不久的将来取得新的更加辉煌的成果的同时,更祝愿她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