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绍俊,1931年6月26日出生于美丽的海滨城市----山东省青岛市的一个书香门第之家。浩瀚无垠的大海给了她先天的聪慧和灵性,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父母的言传身教不仅使她对知识充满着渴望,对各种奇妙的自然现象产生极大兴趣,也铸就了她坚韧不拔、勤奋刻苦的品格。从小学到中学,她总是以优异的学习成绩令老师、同学们时时投来赞许和钦佩的目光。她给家人和同学们的突出印象是酷爱读书。课后、晚间以及节假日,书籍成了她须臾不能离开的温馨伴侣。往往一本书到手,一看就是几个小时,恨不得一口气把它读完。她忘情地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古今中外、天文地理、名人传记、科学经典,她无不涉及。博览群书,使她拓宽了知识面(在中学时期同学们送她一个绰号“博士”),更对她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以及综合素养颇有影响:而在这百家之言中,她更钟情于科学和科学家。牛顿、爱因斯坦、诺贝尔,特别是居里夫人,是她崇拜的偶像。他们传奇的人生,坎坷的经历,执着的精神,顽强的毅力,巨大的贡献,深深地感染和激励了她,为她日后成为一名优秀的科学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49年,董绍俊考入了北京辅仁大学化学系。在新中国成立的开国大典上,在隆隆的礼炮声中,她和同学们一起打着腰鼓列队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真正感受到“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喜悦和幸福!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常常使她兴奋不已,“为祖国繁荣富强而读书”的爱国主义情感时时激励着她,使她无暇去游览祖国首都的大好风光,而是分秒必争地痴迷在书的海洋中。她珍惜每寸光阴,刻苦学习和钻研,在班里的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这也使她早早地戴上了近视镜。
正当她发奋学习、憧憬着美好未来的时候,其父(董薪传)以“历史反革命”罪被捕入狱。这突如其来的灾难犹如晴天霹雳,对于年仅20岁、尚未涉世的女学生来说是何等的残酷!痛苦、失望、彷徨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她,政治、经济和心里的多重压力几乎逼她辍学。
人处逆境中,有两种选择:有些人垂头丧气,心灰意冷,从此萎靡不振,得过且过,虚度年华;而有些人则敢于向命运抗争,背水一战。此刻,文王被关写《周易》,孔子被困写《春秋》,屈原被逐书《离骚》,司马迁惨遭宫刑写下了千古绝唱的《史记》,这些历史典故无时无刻不在感染和激励着她。她坚信党和政府一定会实事求是,给父亲一个客观、公正、正确的结论,还他一个清白,更坚信祖国和人民永远会钟情于每个热爱她的儿女。想到这里,她眼前豁然开朗,心中充满自信。在母亲(付保鸾)的坚韧负重、苦苦支撑下,姐妹四人(董绍英,董绍俊,董绍强,董明)紧密团结,顶着压力在逆境中奋进(后来个个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医生,科学家,教授,高级工程师)。她咬紧牙关,挺起胸膛,以巨大的勇气和顽强的毅力,把痛苦压在心底,昼夜不舍地加倍发奋读书。1952年,她以优异的学习成绩完成了大学课程,并在大学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靑团,被选拔到中国科学院后分配至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工作。
跨入这座科学殿堂的董绍俊,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决心不辜负党的培养和组织的希望,把火红的青春奉献给祖国和新中国的科学事业。但在那个更加重视家庭出身和成分、严格“阶级”划分的年代里,她仍被作为“内控使用”的科研人员,不能从事保密科研工作,不能接触保密资料,更没有出国深造的机会,甚至连递交入党申请书也被拒之门外。但所有这一切都没有影响她忘我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没有阻止她在科学研究中奋进的步伐。
1987年4月26日,是董绍俊终生难忘的日子:父亲的“历史问题”终于得到彻底平反昭雪!她反复翻阅着父亲的平反文件,心潮翻滚,泪流满面。37年!作为家属子女,这漫长艰辛的37年都是怎么度过的?人生有几个37年?尽管这一天来得实在太迟,但毕竟是来了。她深深地感谢党,感谢伟大的祖国还她父亲一个清白,也卸下了多年来压在她身上的沉重政治包袱。她认为,逆境、压力锤炼一个人的意志和品格,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人生的一大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