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伟的德黑兰大会堂内,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联合国发展总署(UNDP)、第三世界科学院(TWAS)等9个国际机构赞助的第十六届霍拉子米国际奖颁奖盛典在这里隆重举行。
霍拉子米国际奖始创于1987年,主要奖励为世界科学和技术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至今已举办了16届。本届颁奖大会规模宏大,盛况空前,10位来自不同国度的专家获此殊荣。
当恬静的脸上带着微笑,精神矍铄的中国科学家,获奖者中唯一的女性走上领奖台,从伊朗总统 哈塔米手中接过金灿灿的奖牌和证书时,全场报以热烈的掌声。 她就是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董绍俊。
逆势而上
1949年,在新中国成立的隆隆礼炮声中,她跨入了北京辅仁大学化学系。在国庆节,她和同学们一起打着腰鼓,列队通过天安门,真正体会到“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喜悦。
正当她奋发读书的时候,父亲以“历史反革命”的罪名被判入狱,这突如其来的灾难像山一样压得她喘不过气来,痛苦、彷徨、失望时刻折磨着她,是辍学,还是咬紧牙关向前走?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她毅然选择了后者。坚信“知识就是力量”、“天生我才必有用”、“祖国永远会钟情每一个热爱她的儿女”。她挺起胸膛,以巨大的勇气和毅力,昼夜不舍,忘情读书,把所有的痛苦都化作更加刻苦学习的动力。1952年,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选入中国科学院长春应化所。从此,她和电化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开始了她壮丽人生的艰难跋涉和攀登。
20世纪50至60年代初,她在极谱分析研究中建立了硅中痕量杂质测定和极谱电极过程的鉴别方法,深入开展了稀土络合物的电极过程研究。初战告捷,使她深深感受到科学探索与成功的欢乐。然而她却没有为此放慢探索的脚步,依然孜孜以求。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她先后对稀土元素汞阴极电解、变价稀土元素、稀土固体化学等一系列国内外非常活跃的课题进行了大胆开拓,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6次参加全国学术会议,并提交多篇很有见解的学术报告。特别是在稀土电沉积率上,她以无可辩驳的实验数据,修正了有的国外专家认为稀土电沉积率不能超过70%的论点,被国外专家称赞为“开辟了电解法分离稀土的新途径”。
“十年动乱”使科研的正常秩序被打乱,董绍俊却未虚度年华,仍把心血倾注在她所钟情的科学事业中。
董绍俊以扎实的科学底蕴,敏锐地预见到化学修饰电极是一门新兴的领域,国内尚无人问津。1980年,她率先开拓了这一领域的研究,在原子、分子、超分子的电极修饰、表征和功能等方面成功地研制出各类新型修饰电极90多种,采用超分子自组装解决了有序膜体系中荷电基团相互作用产生的难题;在导电聚合膜研究中,用电聚合过程中的掺杂反应研制成功了电化学传感器;对无机物修饰电极的杂多酸类膜的深入表征和效应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董绍俊课题组为此被称为“国际上有代表性的四个小组”之一。功夫不负有心人,5年内她先后发表论文40多篇,多次在国际会议上做专题报告,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专著《化学修饰电极》以其内容丰实、分析深刻、成果创新等特点得到大陆和港台地区专家学者的赞誉。
中国生物传感器诞生
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光谱电化学交叉学科方法,一直是在国际上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为了填补空白,董绍俊以一名科技工作者特有的胆识和目光,从80年代初率先在国内开展了光透光谱电化学法的现场研究,研制成功多种短、长光程的光透膜层电化学池,建立起多种谱学电化学技术和方法,阐明了一些体系复杂、难度大的反应机理问题,为解析生物大分子在电场作用下的构象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该成果1995年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二等奖,1993年专著《光谱电化学方法—理论和应用》、外文专论《光谱电化学》分别在美国和英国出版。在电催化研究中,她结合金属卟啉电催化分子氧还原体系,提出了一整套独创性的研究不稳定体系点催化的流体动力学理论和实验方法,该成果1993年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二等奖。她提出并建立的超微修饰电极的电催化理论和实验方法被收入外国丛书,作为“现代电化学方法新进展”,被国际上的专家学者广泛采用。
1984年,她瞄准仿生膜电化学国际前沿,开展了色素蛋白的直接电化学研究,观察到多种有机、无机和生物物质对其电子转移有促进作用,发现了一些重要生物大分子的直接电子转移现象,以及实现导电聚合物膜上药物和生物大分子的电化学控制释放,预示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突出的学术成果使她特邀在日本第115次药学会900人年会上作大会报告,是10位特邀代表中唯一的中国科学家。以化学修饰电极为主,她成功地研制出一、二、三代生物传感器;设计合成了低温水凝胶以提供酶分子的微水环境,真正实现了纯非水溶剂中的生物检测,相关的7篇论文连续在美国《分析化学》杂志上发表。她在第一次世界生物传感器会议上所作的大会报告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赞誉。她应邀撰写的《生物电化学》专论分别在美国、德国出版。近年来,她开展了纳米材料的合成组装和纳米电化学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
步入国际讲坛
“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这是董绍俊最信奉的格言。
令她难忘的是,1981年当她第一次去日本时,她以扎实的科学底蕴、流畅的外语、创新性的学术观点所作的学术报告赢得了日本化学会、日本东北大学诸多专家学者的热烈反应和高度赞誉。
近年来,她还应邀先后在美、欧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几十所大学讲学百余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大会、专题报告40多次。担任“生物传感器和生物电子学”、“生物电化学和生物能”、“电化学通讯”、“Talanta”等国际学术刊物编委和美国Kansas大学、法国Bourgogne、日本山黎等大学的客座教授,还担任系列相关国际学术会议的国际顾问委员会、科学委员会委员。
回眸凝望,身后已是金黄的一片。她所建立的电分析化学开放实验室挺进世界电化学领域的前10名,晋升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她先后荣获国家、中科院自然科学奖5项,科技进步奖1项;申请和获得专利16项。公开发表论文专著538篇册,总影响因子﹥610,总SCI引用超过3000次;出版专著2部,外文专论丛书6册(章);ISI报告,1993-1997年在国际电化学杂志发表论文,世界100名排名名列榜首;仅2002年就公开发表SCI IF ≥3论文14篇,特别是在国际著名杂志《应用化学》(Angew. Chem.)杂志上发表论文2篇;1999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她还荣获“全国先进女职工”、“吉林省三八红旗手”、“吉林省首批省管优秀专家”、“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振兴吉林二等功”、“吉林省英才奖”等荣誉称号,2002年,她还荣获中科院长春应化所最高荣誉奖——吴学周奖。
2003年2月17日,中国驻伊朗特命全权大使刘振堂给董绍俊研究员发来热情洋溢的贺电:“此次您作为中国科学家来伊朗参加伊朗总统哈塔米主持的第十六届霍拉子米国际奖颁奖仪式并荣获大奖,为中国科学界赢得了荣誉,为中国妇女争了光,为促进中伊两国关系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我们为之备感荣幸。”
(转自《科学时报》2003-04-07,转自科学网http://news.xinhuanet.com/st/2003-04/07/content_819312.htm)